观点1:推进系统改革是实现转型先决条件


  全球经济仍处于持续调整期,因此,对外部市场的拉动力难有过高期待;国内经济在排除再次注射“强心针”的前提下,将继续探明底部。其次,在产业层面,对存量相对过剩产能有机化处理的能力严重不足,势必导致行业内已呈现出过度的竞争继续加剧,以至于对行业的良性发展造成持续性损害。再次,行业内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尚未出现。事实上,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转型升级的概念早在“十五”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被提及。但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转型升级仍流于形式呢?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罗百辉大胆判断:推进系统改革是实现转型先决条件。并指出,靠“老药方”不可能实现装备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资源向效率更高的部分集中,才是装备工业转型升级成败的关键所在。


  观点2:“改革元年”有巨大的政策想象空间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文公报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此种提法意味着政府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将更加突出自己“服务者”的身份和“引导”的功能,而不再是“家长”或“教练”;而市场将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根据自身能力和资源进行相关的决策和实施,充分释放自身能量。


  观点3:中国装备制造业不进行“品牌建设”将被无情淘汰


  在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后,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生产成本上升、供应充足与过剩,品牌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品牌建设意识刚刚萌芽,尤其是B2B企业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知,在此背景下,缺乏品牌意识的工业企业“出局”也仅是时间问题。


  观点4:环保装备将成装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严重的环境问题倒逼环保政策的强化。随着国家在大气污染排放、城镇污水处理等方面出台和实施更为严格的节能环保标准,新增和升级改造现有环保设施将为国内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环保装备产业将成为未来几年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自2000年发布第一批《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以来,国内环保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全行业年产值从2000年的300亿,到2005年的530亿、2010年的2000亿,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增速。《环保装备“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2015年达到5000亿元。


  观点5:提升装备工业竞争力应重点关注中小企业


  在装备工业领域,小微企业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相当数量的企业居于产业链上游或者是基础支撑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业链所能达到的高度。不过,长期以来,体系中“重主机,轻配件”观念顽固。在产业构成中,国企占支配地位以及他们习惯的发展方式,使不具备“统一”价值观的小微企业在生存与发展上处于“血水煎熬”的状态。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企业局信息中心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绘制了一份中小企业“生命曲线图”:近五成企业生存时间不足5年,死掉的企业平均寿命仅6岁。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选择方式,对企业存在条件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政府不应以所有制为依据,只去“救”那些庞大但但低效的企业,而对小微但高效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毕竟,中国60%以上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由小微企业完成。其中,由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完成的创新成果占比高达80%。因此,在体制内存量企业难堪重任的背景下,推动中国装备工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必须将小微企业从被“煎熬”的生存状态调整到更容易发挥内在活力与创新能力,使这种正能量可持续并易于为产业所吸纳的格式。否则,转型升级仍将只是空谈。


  观点6:国企改革必须从“本”入手


  统计显示,占有社会资源总量60%以上的国有部门,每年对GDP的贡献率不足30%,吸纳就业不足20%;而占有社会资源总量不足40%的非国有部门,却贡献了70%的GDP,吸纳就业在80%以上。而在竞争性领域,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包括央企则表现得乏善可陈,产能过剩、亏损抑或是政策性亏损,不一而足。其中的典型代表莫过于连续几年巨亏的中国远洋和*ST二重了。


  事实上,从组建国资委和形成央企概念以来,国资委也在寻求通过多种方式改善央企的管理运行机制,但各种政策措施之于那些已基本固化了的利益集团而言,只能起到形式上的功效,而无法体现出实际作用。除此之外,随着央企贪腐问题、央企内部高福利、以“天价酒”为代表的巨额“三公”消费的屡屡曝光,央企之于中国产业的意义与价值受到怀疑与反思,央企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2013年10月,上海市国资管理部门推出了新的包括股权激励、强化国企监管等一系列国企改革措施并进行试点推动,体现出了有关方面继续推进国企改革的主观意愿。


  研究指出:中国改革史的焦点就是国企改革。当改革不涉及产权边界时,那实质上只会意味着是某种改良。如果社会生态机理与出于改良诉求而试图复制的某种模式之间不相匹配时,这种复制自然不会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淡马锡。事实上,缺乏机制创新以及对社会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正在使现实中的其他创新能力受到极大的制约。而这无疑使企业包括央企的产业竞争力难以有效提高。


  观点7:“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


  受中国劳动力数量缩减、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的影响,“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据估计,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量将超过35000台,约占全球总需求的近两成,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


  与国外企业相比,目前,国内机器人制造公司在电机技术、加工工艺、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国家加大了对机器人行业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推进国内机器人制造技术升级等是提高国内机器人产品质量,缩小与国外企业差距的主要方法。罗百辉指出,随着机器人时代的来临,装备工业进入发展新纪年。各方在充分认识到未来机器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同时,对于机器人建设和投资也当理性对待。


  观点8:农机补贴本身也应“创新”


  因市场环境复杂、产品价格弹性差而长期不大被关注的农机行业正成为一些外行业企业包括一些工程机械一线品牌,开始筹划或已公告将“跨界扩张”的新领域。


  这样一个产业却能得到了外部资金的青睐,有些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首先,那些工程机械巨头们在资金、技术、经营力等方面较之于传统农机企业而言尚算强者;其次,同以行走机械为主要特征,两个行业之间的“跨界”在技术层级上说易如反掌;再者,层出不穷的农机补贴政策为使农机行业显得格外诱人。


  对此,罗百辉表示,农机补贴更应起到激活市场的杠杆作用,对行业与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起到促进作用,而不该成为跨界扩张的心理支撑。


  观点9:别让二重的悲剧不断上演


  受重机行业形势持续低迷、经营理念固化、巨额投资收效甚微等综合因素影响,二重业绩犹如“坐滑梯”,连续三个年头亏损,于2013年7月被整体产权无偿划转国机集团,作为重组后新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与国机集团联合重组后,能否“峰回路转”?从目前来看,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罗百辉看来,市场形势不好是全行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但对比国际先进企业,导致重机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还在于企业自身经营方式的固化,如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单一,企业尚不具备全面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等,由此可见,转变增长方式是低迷形势下生存的根本。


  观点10:提高盈利能力是企业参与融资的必要条件


  作为“工业之母”的装备制造,属于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基于中国工业化大步向前的趋势,装备制造行业在相当长时期内必然会有“投资拉动”模式下的巨额融资需求与融资动力。


  而作为较强周期性的产业,装备制造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虽然相对滞后,但受影响的程度却非常大,宏观融资环境对于企业融资亦息息相关。展望2017年,企业融资环境并不乐观,全年资金成本高企是大概率事件。对银行来说,缺钱在未来2-3年都会是常态;对市场来说,是资金高成本以及“钱荒”的出现;对企业来说,是贷款难,利息高。在此背景下,4条装备制造融资策略值得深思:第一,善用市场,谋取渠道多元化;第二,抢占先机,巧用并购融资;第三,抓住机遇,力推租赁融资;第四,深耕细作,做大产业链融资。